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廣州報道
李長江終于還是離開了碧桂園服務。
在兄弟公司碧桂園官宣境外債啟動重組的同日,碧桂園服務發布公告稱,李長江因需投入更多時間在家庭、子女教育及個人其他事務而辭任集團執行董事、總裁、授權代表,原首席戰略官徐彬淮接任。此外,黃鵬也被委任為執行總裁兼首席戰略官,同時繼續擔任首席財務官及聯席公司秘書。
李長江為碧桂園服務效力了12年,歷經這家曾經的頭部物企重要的時間節點:上市敲鐘、“市值王者”以及“并購狂人”等階段。如今,隨著兄弟公司步入出險階段,碧桂園服務前景未卜,李長江選擇下船。
在離開碧桂園服務這艘大船之前,李長江的離職傳聞已不斷發酵,對于他的離開,市場和投資者見怪不怪,這不過是一次塵埃落定。
但是,在離職傳言甚囂塵上之時,李長江的行為也為外界所關注:他在今年7月套現減持碧桂園服務的股票,其時正值碧桂園服務實控人楊惠妍家族捐贈股份、碧桂園陷入流動性困難的開端,李長江的操作不免引人討論與猜測。
在離任總裁之后,李長江對外回應,“一切都是剛剛好,一切都如我所愿。讓位優秀的年輕人,公司未來會更好。做好顧問新角色,我仍是碧服一兵?!闭缋铋L江所期待,他的走或留,對碧桂園服務或不會帶來長遠的影響。但行業大變局之下,碧桂園服務的破局之路任重道遠、行更不易。
清倉式減持
自2018年碧桂園服務上市以來,李長江這些年頗為高調。
由于碧桂園服務實控人家族謹慎行事鮮少露面,物業服務行業又曾備受資本市場關注與追捧,眾多物企都在比拼新故事,出于市值管理等原因,碧桂園服務需要有對外發聲的窗口,李長江就是最好的角色。
過去這幾年,碧桂園服務走出了區別于其他物企的發展路徑,在行業對收并購審慎之時以市場高溢價出擊跑馬圈地,在增值服務不被看好的時候堅定做大做強。這些戰略未必由李長江所指定,但他是堅定的“吹擂派”,也不免與其它物企高管“針鋒相對”,他一直是碧桂園服務戰略忠誠的擁護者。
在這次離職之前,李長江最近一次引發市場熱議,是在今年7月減持碧桂園服務的股票。
7月19日,據港交所文件披露,李長江分兩筆合計減持碧桂園服務322.79萬股股份,套現2824.7萬元。當月月底,碧桂園服務實控人楊惠妍宣布將捐贈價值近59億元碧桂園服務股份,用于支持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科學等公益用途。
其時,碧桂園出現流動性危機已有苗頭,李長江的減持加上楊惠妍的捐贈,資本市場質疑聲四起。
李長江回應稱,他減持股票是因為個人有必須償還的借貸,而且賣出股份后所獲資金不足以還清相關款項。
李長江在碧桂園服務上市后,曾6次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股份,一共購入128.3萬股,合計耗資6095.4萬港元。而根據港交所的股權披露,買入相關股份的平均價介于39.8港元/股至52.63港元/股。
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,李長江增持碧桂園服務股份的資金并非全部自有,也有部分來自于杠桿,這也貼合了李長江的說法。
在李長江減持的同期,市場開始傳出李長江即將離職的消息,盡管李長江本人及碧桂園服務均未對外正式回應,但今年8月,李長江缺席碧桂園服務的中期業績會,讓這一傳言有了幾分可信度。
在敏感的時間節點減持,資本市場將李長江的行為理解為“跳船”。而無論李長江本人如何辯駁,市場當然不會接受——在此之前,另一家頭部房企的高管也曾用類似的說辭解釋過同樣的行為,李長江這一次減持,不過是撕開了碧桂園服務經營局面的冰山一角。
讓位年輕人
離開碧桂園服務總裁之位后,李長江在朋友圈回應稱,“十二年,一個小輪回。在一線面對過問題,在高處看見過風景。一切都是剛剛好,一切都如我所愿。感恩我的兄弟老謝,感恩我尊敬的惠妍主席。感謝碧服的兄弟姐妹們,是你們的奮斗,給了我退下的光榮。謝謝同行兄弟姐妹過往的關照,行業會更好,碧服會更好!”
李長江的接班人,是徐彬淮。他在碧桂園服務已經服務7年,曾先后任職中外運—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多個市場營銷職位,美國總統輪船(中國)有限公司北亞區市場部負責人,以及羅蘭貝格企業管理(上海)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。
據行業人士表示,徐彬淮獲邀加入碧桂園服務,是希望借助其多元的戰略管理背景,為傳統物業管理企業帶來新的增長突破。過去7年里,他為碧桂園服務擬定上市前后的企業發展戰略,打造適合物業場景的“私域”流量打法,帶領碧桂園服務社區生活服務事業群開疆拓土,還主導了數字化轉型并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運營提升等戰略項目。
“數字化轉型”,是未來碧桂園服務最重要的板塊,碧桂園服務要求對現有的業務、流程、商業模式進行精益化塑造,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聚焦客戶體驗,批量處理常規業務、解決差異化需求,全面提升整體運營效率。
需要指出的是,物業“數字化轉型”更多是“看上去很美”的業務,在建設初期,它將是重投入輕產出的領域,這對當下的碧桂園服務,是沉重的包袱。過去幾年,碧桂園服務在戰略上的特立獨行,也讓其陷入了如今之境地。
回溯這5年的上市歷程,通過一系列“兇狠”的收并購,碧桂園服務規模水漲船高,市值也隨之飆漲,2021年年初,其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港元,并長期超過兄弟公司碧桂園。
直至2022年,市場環境調轉直下,碧桂園服務大規模的收并購并未為之帶來相應的收益,李長江才在業績會上公開表示,“碧桂園服務大規模的收并購已經結束,由過去的規模要向質量型轉變,這就是我們內部做的根本性的改變?!?/p>
這種觀點,落后于同行數年。早在資本市場追捧物業股的初期,冷靜的物企就不斷強調,物業企業收并購可能帶來的風險是資本對賭導致物企壓降成本,從而忽略了服務品質甚至損害了資產本身,碧桂園服務之后的業績表現,也印證了這一點。
2022年,碧桂園服務實現收入413.66億元,同比增43.4%,毛利102.57億元,同比增15.7%,整體毛利率降幅達5.9個百分點,降至24.8%,而歸屬股東凈利潤19.43億元,同比減少51.8%。
今年上半年,碧桂園服務業績有企穩跡象,但應收賬款的增加以及兄弟公司的輿情都困擾著它。
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,碧桂園服務管理層人士強調,公司與碧桂園完全獨立,人員、財務、資產、機構與業務與關聯方和控股股東完全隔離。黃鵬指出,公司會做好乙方,配合甲方保交樓,協助兄弟公司化解風險和輿情。同時,也會嚴格遵守法律底線,遵守上市規則,確保兩家公司業務和財務的獨立,不會做任何利益輸送行為。
這番發言,并不能讓外界服下“定心丸”。地產業務走弱,物企不會變好,碧桂園服務也不免遭遇困局。在實控人及高管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期間,碧桂園服務的市值從2000億跌至200多億,顯示投資者對之已無過度期待。
這也讓行業真切地感知到,物企的發展真諦,的確應是對資產和服務的尊重,而非其他。